專注創(chuàng)新等“風”來 勇做時代弄潮兒——訪江蘇明德立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母金良
母金良,現(xiàn)任江蘇明德立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。2014年6月20日,是他第一次到達淮安的日子。那時,明德立達淮安生產基地建設剛起步,各項工作都急需人才,母金良被委以重任,無論是設備選型、采購、調試,還是生產方案討論、工藝革新等,都有他忙碌的身影。親歷了工廠建設的全過程,看到現(xiàn)代化工廠拔地而起,母金良感觸頗多。他笑言道,自己用腳步丈量了明德立達168畝的土地,這份參與感與成就感是他職業(yè)生涯寶貴的財富。
明德立達剛成立時,年銷售額僅數百萬元,如今登上全國農藥制劑銷售百強榜第10位,銷售額最高時突破11億元,這個團隊是如何做到的?母金良用一句話總結——專注創(chuàng)新等“風”來,勇做時代弄潮兒。
作為農藥制劑中最優(yōu)秀的劑型之一,農用微膠囊一直是明德立達研發(fā)的重點。十多年來,母金良與研發(fā)團隊成員不斷研究微囊技術,形成包括殺蟲劑“微囊階梯釋放”技術、殺菌劑“二次成膜”技術、除草劑“等草”技術、種子處理劑“雙膜保護”技術等一系列原創(chuàng)的技術體系,推出“允芯®”品牌,成為明德立達的核心競爭力。
當然,對于外行人來說,這些專業(yè)名詞很難讓人體會其技術的先進性。母金良形象地將微囊技術比喻成包餃子:“囊材相當于餃子皮,有效成分就是餃子餡,用囊材把有效成分包裹起來,并且通過快速釋放和緩慢釋放的平衡控制,延長農藥制劑的持效期。”母金良進一步解釋,在提升有效成分利用率的前提下,微囊技術還能夠減少農藥制劑的用量,極大地提升農藥的利用率。以韭菜為例,使用傳統(tǒng)劑型農藥,需要噴打2—4次;而使用微囊技術產品,只需1—2次用藥就可達到同等效果,起到“用量減一半、一遍頂兩遍”的效果。
別看母金良如今侃侃而談,當年為了拿下微囊技術,他和研發(fā)團隊成員可沒少吃苦。“當時,微囊技術在國內基本沒有人嘗試,在國外僅有2家企業(yè)在做。”母金良回憶道,微囊技術之難,難在工藝,包括何時投放原料、攪拌速度如何等。“可以容忍的偏差很小,只要一個步驟出錯,整批物料就報廢了。”母金良告訴記者,那時1噸原料三四十萬元,一個反應釜里要放2.5噸原料,報廢就意味著近百萬元的成本打水漂。
要解決一個又一個科研中的“卡脖子”難題,只能靠數年如一日的試驗積累。母金良和研發(fā)團隊成員頂住壓力,持續(xù)聯(lián)合攻關,一次又一次技術試驗,一次又一次改進工藝,一次又一次修改配方……一路披荊斬棘,終于完成微囊技術研發(fā)清單。如今,該公司微囊系列產品已遠銷南美、歐洲、東南亞、非洲等海外市場!霸谵r藥制劑行業(yè),現(xiàn)在只要提到微囊產品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明德立達!蹦附鹆简湴恋卣f。
去年,明德立達升級懸浮劑(SC)生產工藝,將納米技術運用到農藥制劑生產中。“利用納米技術,讓農藥微粒粒徑減小、數量顯著遞增,同等防效下可節(jié)約農藥用量30%以上。”母金良說,此外,利用獨創(chuàng)的“納米微球”混懸專用助劑,還能延長有效滯留時間,提升吸收利用效率。
在母金良看來,明德立達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,到現(xiàn)在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(yè)、省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(yè),正是因為穩(wěn)穩(wěn)抓住科技創(chuàng)新這個“殺手锏”,并將其作為企業(yè)高質量發(fā)展的第一動力,攻克了許多“卡脖子”難題,才最終實現(xiàn)逆襲而上、勇立潮頭!拔磥恚覀儗⒂鴦(chuàng)新之‘風’,持續(xù)突破制劑研發(fā)邊界,讓企業(yè)飛得更高更遠。”母金良說。
■融媒體記者 孔 雪